北京候鸟旅游景观规划设计院院长,当过画家、独立制片人、电影美术师。出版著作《的肖像》等作品。进入旅游规划设计界以来,主持设计建造了宁夏沙湖、沙坡头等数个5A级景区,策划了著名的宁夏银川镇北堡西部影视城,成为其“点石成金”的经典之作。2008年开始主持设计云南西双版纳告庄西双景项目,促其获得商业运营上的极大成功,成为云南乃至全国旅游地产开发的标杆性作品。
在百度上,以“旅游开发”为关键词进行精确搜索,找到相关新闻235万篇,相关网面2100万个;以“旅游规划设计”为关键词进行精确搜索,找到相关新闻768篇,相关网页224万个。这是个旅游产业开始大干快上的年代。
“十二五”期间,正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随着“战略性支柱产业”地位的确立,全国已有30个省市区将旅游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或龙头产业,各地旅游规划纷纷出台,旅游产业和旅游规划行业迎来了加快速度进行发展期。有媒体称,“旅游已真正走向了构建泛旅游产业集群的新时代”。
“规划,鬼话,墙上挂挂”,一直是旅游业界对于旅游规划设计的戏谑。在这样的“新时代”,作为先头部队之一的旅游规划行业,能否满足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制订出既符合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拉动当地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又能“落地”的规划,是旅游产业必须面对的一个课题。
在云南西双版纳的告庄西双景,本报记者就“墙上挂挂”的旅游规划设计话题对该项目的总设计师、北京候鸟旅游景观规划设计院院长韩云峰进行了专访。
记者:旅游业界一直有这样一句话:“规划,鬼话,墙上挂挂”。对此,您怎么看?
韩云峰:业界有一种现象,搞咨询的单位等同于旅游规划设计院,只要做过若干项目,就可以申报甲级资质,就可以接项目。我曾经是某著名甲级旅游规划院的合伙人。最初,我信心满满的,想做一些事。但是做来做去,发现靠忽悠也能挣钱。比如说面对一些政府的领导,把牛皮吹大,把“钱途”画好,项目拿下来就八九不离十了。我觉得这是体制造成的,培育出一种说假话的温床。一些特别活跃的甲级单位的设计成果,基本上不落地,因为落地耽误时间。只要政府需要,先做一个概念,做出“政绩”来。这就是我为啥说规划就是编编假话、空话、套话的原因。这是当下国内规划界的一种常态,尤其是搞旅游这一块。
我认为“光说不练”不过瘾,就想拥有一个能把自己设计的东西落地实现的设计院,于是就另立山头,成立了候鸟旅游景观规划设计院。候鸟设计院在规划设计中制定了一个绝对原则:“抓落实,做落地,少耍嘴”。比如说我们的作品告庄西双景,我把它当作电影大片的场景来设计,但又不同于电影制景,不仅把建筑场景营造出具有浓郁风情的生活氛围,也着重考虑了建筑的实用性和使用功能,更在布局上适应旅游休闲业态的需要。在项目一期规划和主要场景的设计过程中,我们始终保持这种“造型控”精神,也许正因为如此,使得告庄西双景整个项目取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小投入,大产出,非常有成就感。
韩云峰:中国新一轮的旅游开发慢慢的开始,如果还是按照老套路来做,势必带来一场巨大的生态和文化灾难。目前,多数甲级旅游规划设计院的套路我太熟悉了,他们打着文化和旅游开发的旗号,毁掉了不少森林和古镇。我觉得,如果有关部门还不意识到这样的一个问题,生态和文化的灾难是不可避免的,不亚于第一轮地产开发和城市开发造成的后果。
我觉得,现在的一些旅游规划设计院应该挂咨询公司的牌子,因为其资质是拼凑来的,里面挂名的老大、老二、老三可能早就不干活了,找一些年轻人,从公司体系中的“智库”、“脑库”里复制,按套路干活。实际上这些旅游规划设计院就是一条流水线,他们干的是行活儿。而旅游规划设计,其实应该是最具创意的产业。
韩云峰:脑库、智库加图库,这就是目前的行业现状。这其实就是一个八股概念,比如,先做一个总的资源文化分析,再搞一个“一轴两带四线八区”,然后穿靴戴帽,再把全国的相应情况的文件翻出来,改改附上,形成一个厚厚的本子,立刻就有了专家的感觉。如果再看他们的下一个活儿,几乎还是这一套手法,只是改个名称而已,正应了一句老话,“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但是,现在的问题是,你要是不这么写的话,甲方会觉得你没下功夫。
好多领导第一次能被设计院打动,原因主要在于一些设计院去地方上谈项目,通常会找两个白头发的老专家,最好由拿国务院津贴的教授和院长带队,后面跟一个年轻人做记录。散会后,一人发一个红包。回去后,干活儿的只有那个年轻人。一般只要这个阵势一摆,成功签约,那么这一个项目40%的钱就拿到了。按行规,一个项目的费用会按照“四三三”(40%、30%、30%)的比例支付。
我以前所在的那个设计院,曾给一个新农村做项目。那个村子姓李,设计院套用的是原来做过的姓张的村子。结果提交策划书的时候,其中一个段落没改干净,依然是张村,结果对方把本子一摔,终止了合同。但是,即便此时终止合同,设计院已经拿到第一笔钱了(40%)。说得再透彻些,有些规划设计单位挺喜欢对方摔本子的,这样就不必再耽误工夫啦。
韩云峰:“三”就是交完这个厚本子,甲方给你30%的报酬。但是付完这30%后,方案会越改越没劲,然后就不了了之。现在一些设计院活儿慢慢的变多,每个活儿都不专注,大都虎头蛇尾,导致整体水平看上去越来越差。所以我们候鸟设计院宁可少接活儿,也要保证把每一个项目做完,做透,要有良心,要敬业,吃不了撑坏胃口其实很不舒服。
韩云峰:我觉得旅游规划设计这个行当,应该是创意产业。每一个案例应该都不一样,充满创意。我也经常被一些甲级设计院请去当顾问,套项目,赚快钱。我发现,设计院大部分的年龄小的员工提出来的问题非常幼稚。我认为出现这样一种状况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体制问题,另一个是公司以盈利为第一目的,为控制成本,疏于对员工培训,这是十分不可取的。我现在做项目,都会让员工去实地考察。甚至针对许多甲方,我都会带着他们去国外游学,培训甲方,让他们更明确地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这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
要想成为一个有项目落地能力的设计院,首先,必须要清晰方向是什么。方向不是厚厚的一本策划书,方向就是一句话。方向清晰后,再把它做成体系。最后的成果不仅仅是大篇幅的文字,更重要的是扎实的能落地的设计图纸。
现在旅游规划设计方面的市场需求大了。作为规划设计院,我认为应该多下工夫,多学学先进的理念,带着尺子、照相机,带着脑子,用心去做规划设计。一个只被利益驱动,只会做行活儿的设计院,只会给中国的山山水水带来残害。
记者:您刚才说,在城乡一体化和新型城市化建设当中,如果旅游产业在规划和设计上不加注意,将有可能导致生态和文化灾难。那么在您看来,在规划设计时应该注意什么?
韩云峰:在城乡一体化和新型城市化建设当中,习主席有一句话:“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今天不能草率地否定昨天,大拆大建不可取,“一任领导一规划”的状况必须要避免。
我们在新型城市化建设当中,要做实事、做真事,不瞎折腾,要把很多事情像旅游目的地那样做得很真切,很有文化。我们一些政府和规划设计部门理解的“文化”,就是给建筑物穿衣戴帽,本来没有一个可以撑得住的文化,但非得挖掘甚至编造一个话题,整出一个文化概念来,这都是假文化。法国人为什么喜欢去老挝?老挝是他们的祖先创造的小城,有些建筑比法式还法式。虽然老挝没有高楼大厦,但只要你去当地感受几天,就会被感动。
在中国,领导也是生产力。只要地方领导不再像以前那样,不再轻易听从不负责任的旅游规划设计院的忽悠,改变思维,与时俱进,狠抓项目落地,局面就会变好。
版权声明:凡本网文章下标注有版权声明的均为中国青年报社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使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在百度上,以“旅游开发”为关键词进行精确搜索,找到相关新闻235万篇,相关网面2100万个;以“旅游规划设计”为关键词进行精确搜索,找到相关新闻768篇,相关网页224万个。这是个旅游产业开始大干快上的年代。
“十二五”期间,正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随着“战略性支柱产业”地位的确立,全国已有30个省市区将旅游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或龙头产业,各地旅游规划纷纷出台,旅游产业和旅游规划行业迎来了快速发展期。有媒体称,“旅游已真正走向了构建泛旅游产业集群的新时代”。
“规划,鬼话,墙上挂挂”,一直是旅游业界对于旅游规划设计的戏谑。在这样的“新时代”,作为先头部队之一的旅游规划行业,能否满足旅游产业发展需要,制订出既符合产业发展需要,拉动当地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又能“落地”的规划,是旅游产业必须面对的一个课题。
在云南西双版纳的告庄西双景,本报记者就“墙上挂挂”的旅游规划设计话题对该项目的总设计师、北京候鸟旅游景观规划设计院院长韩云峰进行了专访。
记者:旅游业界一直有这样一句话:“规划,鬼话,墙上挂挂”。对此,您怎么看?
韩云峰:业界有一种现象,搞咨询的单位等同于旅游规划设计院,只要做过若干项目,就可以申报甲级资质,就可以接项目。我曾经是某著名甲级旅游规划院的合伙人。最初,我信心满满的,想做一些事。但是做来做去,发现靠忽悠也能挣钱。比如说面对一些政府的领导,把牛皮吹大,把“钱途”画好,项目拿下来就八九不离十了。我觉得这是体制造成的,培育出一种说假话的温床。一些特别活跃的甲级单位的设计成果,基本上不落地,因为落地耽误时间。只要政府需要,先做一个概念,做出“政绩”来。这就是我为什么说规划就是编编假话、空话、套话的原因。这是当下国内规划界的一种常态,尤其是搞旅游这一块。
我认为“光说不练”不过瘾,就想拥有一个能把自己设计的东西落地实现的设计院,于是就另立山头,成立了候鸟旅游景观规划设计院。候鸟设计院在规划设计中制定了一个绝对原则:“抓落实,做落地,少耍嘴”。比如说我们的作品告庄西双景,我把它当作电影大片的场景来设计,但又不同于电影制景,不仅把建筑场景营造出具有浓郁风情的生活氛围,也着重考虑了建筑的实用性和使用功能,更在布局上适应旅游休闲业态的需要。在项目一期规划和主要场景的设计过程中,我们始终保持这种“造型控”精神,也许正因为如此,使得告庄西双景整个项目取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小投入,大产出,非常有成就感。
韩云峰:中国新一轮的旅游开发已经开始,如果还是按照老套路来做,势必带来一场巨大的生态和文化灾难。目前,多数甲级旅游规划设计院的套路我太熟悉了,他们打着文化和旅游开发的旗号,毁掉了不少森林和古镇。我觉得,如果有关部门还不意识到这个问题,生态和文化的灾难是不可避免的,不亚于第一轮地产开发和城市开发造成的后果。
我觉得,现在的一些旅游规划设计院应该挂咨询公司的牌子,因为其资质是拼凑来的,里面挂名的老大、老二、老三可能早就不干活了,找一些年轻人,从公司体系中的“智库”、“脑库”里复制,按套路干活。实际上这些旅游规划设计院就是一条流水线,他们干的是行活儿。而旅游规划设计,其实应该是最具创意的产业。
韩云峰:脑库、智库加图库,这就是目前的行业现状。这实际上是一个八股概念,比如,先做一个总的资源文化分析,再搞一个“一轴两带四线八区”,然后穿靴戴帽,再把全国的相应情况的文件翻出来,改改附上,形成一个厚厚的本子,立刻就有了专家的感觉。如果再看他们的下一个活儿,几乎还是这一套手法,只是改个名称而已,正应了一句老话,“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但是,现在的问题是,你要是不这么写的话,甲方会觉得你没下功夫。
好多领导第一次能被设计院打动,原因在于一些设计院去地方上谈项目,通常会找两个白头发的老专家,最好由拿国务院津贴的教授和院长带队,后面跟一个年轻人做记录。散会后,一人发一个红包。回去后,干活儿的只有那个年轻人。一般只要这个阵势一摆,成功签约,那么这个项目40%的钱就拿到了。按行规,一个项目的费用会按照“四三三”(40%、30%、30%)的比例支付。
我以前所在的那个设计院,曾给一个新农村做项目。那个村子姓李,设计院套用的是原来做过的姓张的村子。结果提交策划书的时候,其中一个段落没改干净,依然是张村,结果对方把本子一摔,终止了合同。但是,即便此时终止合同,设计院已经拿到第一笔钱了(40%)。说得再透彻些,有些规划设计单位挺喜欢对方摔本子的,这样就不必再耽误工夫啦。
韩云峰:“三”就是交完这个厚本子,甲方给你30%的报酬。但是付完这30%后,方案会越改越没劲,然后就不了了之。现在一些设计院活儿越来越多,每个活儿都不专注,大都虎头蛇尾,导致整体水平看上去越来越差。所以我们候鸟设计院宁可少接活儿,也要保证把每一个项目做完,做透,要有良心,要敬业,吃不了撑坏胃口其实很不舒服。
韩云峰:我觉得旅游规划设计这个行当,应该是创意产业。每一个案例应该都有所不同,充满创意。我也经常被一些甲级设计院请去当顾问,套项目,赚快钱。我发现,设计院大部分的年轻员工提出来的问题非常幼稚。我认为出现这样的情况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体制问题,另一个是公司以盈利为第一目的,为控制成本,疏于对员工素质培训,这是十分不可取的。我现在做项目,都会让员工去当地考验查证。甚至针对许多甲方,我都会带着他们去国外游学,培训甲方,让他们更明确地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这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
要想成为一个有项目落地能力的设计院,首先,必须要清晰方向是什么。方向不是厚厚的一本策划书,方向就是一句话。方向清晰后,再把它做成体系。最后的成果不单单是大篇幅的文字,更重要的是扎实的能落地的设计图纸。
现在旅游规划设计方面的市场需求大了。作为规划设计院,我觉得应多下工夫,多学学先进的理念,带着尺子、照相机,带着脑子,用心去做规划设计。一个只被利益驱动,只会做行活儿的设计院,只会给中国的山山水水带来残害。
记者:您刚才说,在城乡一体化和新型城市化建设当中,如果旅游产业在规划和设计上不加注意,将有可能导致生态和文化灾难。那么在您看来,在规划设计时需要注意什么?
韩云峰:在城乡一体化和新型城市化建设当中,习主席有一句话:“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今天不能草率地否定昨天,大拆大建不可取,“一任领导一规划”的状况必须要避免。
我们在新型城市化建设当中,要做实事、做真事,不瞎折腾,要把很多事情像旅游目的地那样做得很真切,很有文化。我们一些政府和规划设计部门理解的“文化”,就是给建筑物穿衣戴帽,本来没有一个可以撑得住的文化,但非得挖掘甚至编造一个话题,整出一个文化概念来,这都是假文化。法国人为什么喜欢去老挝?老挝是他们的祖先创造的小城,有些建筑比法式还法式。虽然老挝没有高楼大厦,但只要你去当地感受几天,就会被感动。
在中国,领导也是生产力。只要地方领导不再像以前那样,不再轻易听从不负责任的旅游规划设计院的忽悠,改变思维,与时俱进,狠抓项目落地,局面就会变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