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创建策略研究
时间: 2024-12-02 22:24:01 作者: hthvip体育官网入口

  摘要:本文旨在以山西省首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太行锡崖沟旅游度假区的成功创建为例,对全国和山西省推动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创建的宏观背景进行深度剖析。通过梳理其发展历史,紧密结合太行锡崖沟在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过程中的实际操作经验,系统归纳了当前度假区创建工作中所面临的多重挑战与问题。基于此,本文针对性地提出了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具体实施路径,丰富和完善相关理论研究,以期为山西省乃至更广泛区域内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创建实践提供参考与借鉴。

  目前,我国已确定进入大众旅游新时代。作为全世界顶级规模的国内旅游市场,旅游慢慢的变成了人们重要的休闲生活方式。鉴于国家对5A级旅游景区创建的严格把控,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这一国家级金字招牌的创建成为热潮,对于推动文旅产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一是宏观旅游市场需求转变。在消费升级的驱动下,居民收入的增加使得人们有更多的可支配资金用于旅游消费,并且对旅游消费的品质要求日益提高。人们的旅游消费观念从单纯的观光游览逐渐向追求高品质的休闲度假转变。游客不再满足于走马观花式的旅游体验,而是渴望在旅游目的地获得深度放松、丰富体验以及个性化服务。这种消费升级促使旅游市场供给端不断调整优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成为满足游客高端度假需求的重要载体。

  二是国家有关政策推动。2024年5月17日全国旅游发展大会上,习对旅游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我国旅游发展步入快车道,日益成为新兴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具有非常明显时代特征的民生产业、幸福产业。国务院在2022年印发的《“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中精确指出:以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及重大度假项目为基础,充分结合文化遗产、主题娱乐、精品演艺、商务会展、城市休闲、体育运动、生态旅游、乡村旅游、医养康养等打造核心度假产品和精品演艺项目,发展特色文创产品和旅游商品,丰富夜间文化旅游服务产品,烘托整体文化景观和浓郁度假氛围,培育世界级旅游度假区。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2022中国旅游度假发展报告》中也提到,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旅游度假产业进入提质增效新阶段,休闲度假已成为当前旅游消费的重要选项,以旅游度假区为主体、多样化的旅游度假产业体系正在稳步建立,呈现新的市场需求和消费特征。旅游度假区在旅游服务产品供给中占有逐渐重要的地位,对整个旅游度假发展有着非常强的引领作用。

  在国家有关政策指导下,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旅游度假区发展的政策文件。例如,在土地利用政策上,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支持旅游度假区的建设开发;在财政补贴方面,对合乎条件的度假区基础设施建设等给予资金支持。这些政策旨在引导旅游度假区朝着规范化、品质化、国际化方向发展,以提升我国旅游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三是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旅游度假区的发展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旅游六要素,而是积极与其他产业融合。旅游与文化产业深层次地融合成为趋势。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积极挖掘当地历史背景和文化、民俗文化等资源,将文化元素融入旅游服务产品开发、度假区建设、服务提升等所有的环节。与农业融合,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田园综合体等项目,为游客提供农事体验、农产品采摘等活动;与工业融合,打造工业旅游示范点。这种产业融合不仅丰富了旅游度假区的产品供给,还延长了产业链条,带动相关产业共同发展。

  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创建不仅是对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推动,也是连接不同文化、促进文化传播和交流的重要平台。目前各省均将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作为政府工作的重要一环,将创建工作作为地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周边省份竞争非常激烈。在全国旅游市场蒸蒸日上的大背景下,山西省周边省份的旅游发展势头强劲,给山西省带来了竞争压力。山西省要想在区域竞争中脱颖而出,必须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提升旅游品牌形象,吸引更多游客的关注。

  地方政策推动。山西省政府积极做出响应国家旅游发展的策略,制定了本省的旅游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2024年1月,山西省人民政府印发的《关于推动文旅产业高水平发展的实施建议》中明白准确地提出“开展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破零’行动,推动太行锡崖沟、云中河、云竹湖、右玉南山、盐湖、漳泽湖、安泽沁河湾等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推动太行锡崖沟、云中河至少1家成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培育提升一批省级旅游度假区”。

  2024年6月,太行锡崖沟旅游度假区被正式列入文旅部新一批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名单,标志着山西省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创建“零”的突破。通过对山西省首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太行锡崖沟旅游度假区的创建工作中要点的分析与复盘,旨在为锡崖沟成为更好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提供有明确的目的性、可操作性的策略建议,同时丰富相关理论研究,也为山西省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创建工作提供借鉴与参考。

  1.理论意义丰富旅游开发理论。太行锡崖沟是首个峡谷类度假区,为度假区开发研究提供了具体案例支撑,加强完善了峡谷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理论体系。太行山锡崖沟独特的地质地貌、生态及人文资源组合具有典型性,能充实特殊地形地貌区域旅游开发的学术内容,有助于学界更深入地研究山地旅游开发的规律、模式与方法。

  拓展旅游度假区创建标准研究的维度。通过一系列分析锡崖沟在创建过程中对国家标准的实践与适应情况,能够检验和完善现有标准体系相关理论,为后续标准的修订和优化提供参考依据,推动旅游标准化理论的发展。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将为区域带来大量的人流、物流和资金流,与观光旅游相比,休闲度假旅游意味着由“一日游”向“多日游”延长,不但变“流量”为“留量”留住了游客,也是深挖旅游收益的重要方向和重要通道,促进上下游产业如农产品加工、旅游纪念品制造等产业的协同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当地居民收入水平,促进地方区域旅游结构合理化发展,实现经济、文化、生态各方面效益最大化的开发,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为区域经济发展产生极大的推动力。

  提升区域知名度与影响力。成功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将使锡崖沟成为太行山地区的旅游新名片,吸引更多投资和资源流入,逐步推动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化进程,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推动资源保护与传承。在创建过程中,会更看重对自然和人文资源的保护,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规划和措施,实现旅游开发与资源保护的良性互动。促进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旅游活动为当地民俗文化提供了展示平台,激发了当地居民对民间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传承热情。同时,为满足游客需求,会对民俗文化进行挖掘、整理和创新,使其得以传承并发扬光大。

  促进旅游服务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应我国城镇和乡村居民消费升级、提升生活质量、创建美好休闲度假生活的客观需要,有助于开发特色休闲度假产品、优化旅游服务产品结构、创新旅游服务产品体系、丰富旅游服务产品供给,促进旅游服务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此来实现旅游业提质增效。

  强化游客体验与服务提升。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将促使景区逐渐完备旅游设施和服务体系,提升游客的舒适度和满意度。游客能够在锡崖沟享受到高品质的旅游服务产品和服务,满足多样化的旅游需求。引领旅业服务的品质提升。锡崖沟在创建过程中积累的服务管理经验和标准规范,可以为其他旅游景区提供借鉴,推动整个旅业服务的品质的提升和服务标准的完善。

  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是指符合国家标准《旅游度假区等级规划区分》(GB/T 26358-2022)要求,经文化和旅游部认定的旅游度假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是一个集旅游、休闲、度假、娱乐、购物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具有较高的资源品质、完善的设施与服务以及科学的管理与运营体系。

  一是宏观环境的改善。20世纪90年代,提出“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要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发展才是硬道理”之后,全国掀起了新一轮解放思想、推进改革开放的热潮。为逐步扩大改革开放,开发利用我国丰富的旅游资源,加快旅游事业发展,国家旅游度假区作为旅游业的开发区应运而生。

  二是旅游业利用外资的需求。改革开放初期,国家财力、物力有限,在这样的情况下,吸引外资进入旅游业成为推动行业加快速度进行发展的重要方法。旅游度假区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和投资价值,成为吸引外资的重要载体。通过引入外资,能带来先进的管理经验、技术和资金,加快旅游度假区的建设和发展。

  三是旅游业发展的自身需求。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旅游业主要以观光旅游为主,产品结构较为单一。随着时下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旅游消费观念的转变,对休闲度假旅游的需求日渐增长。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旅游度假区可以丰富旅游服务产品类型,促进旅游业由观光型向观光度假型转变,满足市场需求。同时,建设高品质的旅游度假区,可提升旅游服务产品的档次和质量,增强中国旅游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吸引更加多的国内外游客,促进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是国家政策支持与引导。为促进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发展,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为旅游度假区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和指导。例如,国家标准《旅游度假区等级规划区分》的发布实施,明确了旅游度假区的评判标准和管理办法,推动了旅游度假区的规范化、标准化建设。鼓励地方在土地使用、金融支持、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旅游度假区一定的优惠政策和支持,积极创建和发展旅游度假区。

  总之,在宏观环境的逐步改善、旅游业利用外资、旅游业自身发展需求和政策支持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国家旅游度假区得以产生和发展,成为中国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旅游度假区发展先后经历了“国家旅游度假区”和“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两个不同的阶段,前者是国务院批准建设的综合性土地开发区,具有政府管理机构和职能,后者是文化和旅游部(含原国家旅游局)颁发的行业管理品牌。

  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鼓励和吸引外商投资,促进国内旅游业由观光型向观光度假型转变,解决国内旅游服务产品结构单一、档次低等问题。1992年8月,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试办国家旅游度假区有关问题的通知》,开始批准在旅游度假资源丰富、客源基础良好、交通便捷、对外开放工作已经有较好基础的地区建设国家旅游度假区。

  国家旅游度假区是由国务院批准建设的以度假旅游为主导功能的综合性土地开发区,其设立初衷是以接待海外旅游者为主,以创汇经济发展为目标,是提升国内旅游业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同时也开创了中国度假区“先批后建”的发展模式。

  2015年4月,依照《旅游度假区等级规划区分》(GB/T 26358-2010)国家标准,开展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评定工作。2015年10月,首批17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公布。

  截至2024年6月,原国家旅游局、文化和旅游部先后组织评定了7次,现共有85家旅游度假区入选国家级名单。覆盖了多种度假类型,涵盖山地山林、河湖湿地、滨海岛屿、沙漠草原、特色文化、主题乐园、冰雪、温泉、乡村、庄园等众多类型。通过资源类型统计,发现湖泊山地为主,相关的有55家(湖泊型有20家、山地型有15家,另外海滨型还有12家、山林型8家),其次是温泉型7家、主题乐园型5家,剩余18家涉及沙漠、草原、湿地、特色文化、冰雪、乡村、小镇、庄园等多元类型。

  85家旅游度假区已覆盖全国29个省级行政区,较2023年相比,6个省填补了空白,分别是北京、山西、辽宁、甘肃、内蒙古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其中浙江9家位居榜首,江苏8家、山东7家。拥有市场优势的华东地区、拥有资源优势的西南地区成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两大集聚区。

  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国旅游度假区逐渐从早期吸引外汇、发展国际旅游市场转向以“满足国内休闲度假旅游需求、培育世界级度假旅游胜地”为目标,并在完善度假区管理制度建设、促进旅游度假区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方面发挥了及其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度假旅游已形成以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为引领,省级旅游度假区为支撑,各地不同品类度假产品为依托的金字塔式发展格局。

  一是强化政策引领,紧跟发展的新趋势。《“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提出,以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及重大度假项目为基础,充分结合文化遗产、主题娱乐、精品演艺、商务会展、城市休闲、体育运动、生态旅游、乡村旅游、医养康养等打造核心度假产品和精品演艺项目,发展特色文创产品和旅游商品,丰富夜间文旅产品,建设一批具有文化渊源的世界级旅游度假区。

  二是优化空间布局,开发互动业态。度假区重在旅游生活方式的营造,既需要有核心吸引力,也需要多样的休闲产品及配套设施。要摒弃“大而全”的过度规划与开发模式,以宜居宜游宜业为前提,以满足本地居民休闲生活与外地游客旅游度假需要为基础,坚持标准化和个性化相统一,结合区域资源优化空间布局,创新打造定制化旅游服务产品、旅游线路,开发体验性、互动性强的旅游项目,形成度假产业集群化发展。

  三是坚持以文塑旅,推动文旅融合。历史背景和文化是区域生命力所在,也是度假区旅游服务产品特色化的集中体现。因此,在度假区建设过程中,要坚持提升硬件和优化软件并举、提高服务品质和改善文化体验并重,充分的利用区域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公共文化设施、特色商业与餐饮美食等资源,加强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利用,形成一批兼具文化和旅游特色的新产品、新场景、新业态,为度假区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赋魂、赋能。

  四是加强品牌建设,做大市场营销。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是继5A级景区后又一块国家级旅游“金字招牌”,但从目前来看,无论是宣传营销的广度和强度都不及A级景区,导致一些高品质旅游度假区在国内市场的知晓度和知名度不高,甚至鲜为人知。为此,各地要积极构建“大宣传、全媒体、多渠道”宣传营销体系,深化同主流媒体和在线旅游平台合作,多措并举加强旅游度假区品牌建设,提升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品牌传播力和市场吸引力。积极培育新兴业态和产品,如星空、康养、运动休闲等八大业态,匠心打造演艺、研学、夜游等六大产品,通过多种途径持续不断创造文旅融合发展新标杆。

  五是数字化转型和智慧化升级。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正朝着绿色、低碳、智慧度假区的方向发展,深度推进绿色交通、绿色建筑、清洁能源和垃圾无害化利用,加快5G网络全覆盖,推进智能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更好的度假体验。

  六是推动“旅游+”和“+旅游”,形成多产业融合发展新局面。这包括丰富高品质的产品供给,坚持精益求精,提供高品质的产品,打造更多体现文化内涵、人文精神的旅游精品。同时,建设一批富有文化渊源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以世界遗产地、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为基础,深入挖掘展示旅游资源承载的中华文化精神内涵。

  《“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提出,以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及重大度假项目为基础,结合文化遗产、主题娱乐、精品演艺、商务会展、城市休闲、体育运动、生态旅游、乡村旅游、医养康养等打造核心度假产品和精品演艺项目。目前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发展呈现出蒸蒸日上的态势,应更看重度假旅游目的地规划与建设,强调科学优化空间布局,开发互动业态,坚持以文塑旅,推动文旅融合,加强品牌建设,做大市场营销,实现产业融合与城市更新。

  通过调查研究之后发现,许多地方在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时存在“先发展后整改”、创建工作协同办公效率较低、创建工作专业人才短缺等明显问题,太行锡崖沟在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过程中这三个问题也有所显现,但已采取有关措施予以解决,并积极探索相关措施以保证度假区健康可持续发展。

  在创建过程中发现,度假区通常按照传统观光型景区进行打造建设,并非严格按照《旅游度假区等级规划区分》(GB/ T 26358-2022)和《旅游度假区等级评价细则》进行建设改造,部分基础设施和服务项目与标准不符,在整体风貌与环境整改治理方面与标准差距较大,度假市场高品质的产品、住宿缺失,规范的公共图形符号、导向要素不全,点位布局覆盖不足,未关注老幼病孕及残障人士的特殊使用需求,在场地规划、建设中并未提前考虑无障碍等设施的配套建设。基础设施等方面先粗放发展,后对标整改的情况,造成了资源浪费,重复劳动与重复建设。

  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建设涉及政府、企业等多种类型的组织、部门,创建团队以度假区管理机构为主体,协调任务相关职能部门。一方面在创建工作开展过程中,由于缺乏对度假区项目的深入理解和对创建工作的认识不足,导致各部门间协同成本比较高,而参与度和效率较低;再者协同思想观念未养成,各部门在参与创建工作时,仍带着本位主义,看问题办事情不是从组织整体和组织目的出发,拖慢了项目整体进度和效率;另一方面创建工作监督管理机制有待完善,由于缺乏有效的工作监督管理机制,仍沿用传统组织考核体系,导致在遇上问题时权责不够明晰,不能充分激发各部门的工作积极性。

  在山西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过程中,暴露出了度假区创建、建设、运营等全流程的人才短缺。太行锡崖沟旅游度假区位于山西省晋城市,所处的位置对于专业的人才吸引力相对较弱,度假区从业者多为当地村民,导致在创建过程中,文旅人才素质与度假区市场需求不匹配,许多从业者缺乏专业相关知识和技能,导致服务质量和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不足,难以胜任相应的工作;同时山西高校并未开设相关人才教育培训的课程,人才培养滞后于市场需求,旅游专业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机制尚不完善,不足以满足市场需求;当地度假区人才教育培训和开发的机制、政策还有待完善,缺乏明确的旅游人才引进和培养的奖励政策,由于待遇、职业发展等原因,许多优秀的文旅人才流向了别的地方或其他行业。

  1.区位交通条件。太行锡崖沟旅游度假区位于山西省东南端陵川县东部,跨古郊乡和马圪当乡,东南以省界与河南省辉县市接壤。规划区地处中原城市群核心发展区,紧邻郑州大都市区,位于“太原-郑州-合肥”中部崛起的主要发展轴上。南太行是太行山脉最为峻美的区段,太行锡崖沟旅游度假区同周边众多山岳景区,共同构成了南太行壁立千仞、险峻秀美的独特风姿。

  交通便捷,距周边城市长治、郑州、新乡等车程均为1.5-2.5小时;距长治王村机场车程2小时;距离新乡东站、高平东站车程约1-1.5小时。未来晋城太行山机场建成后,规划区距离机场车程缩短为1.5小时。

  2.自然环境条件。自然景观得天独厚,气候环境清凉舒爽。地形呈中部高东南低,榆树沟片区北部、刘秀城中部、锡崖沟片区北部缓坡较多。所在的陵川自古以来就有“清凉胜境、避暑胜地”的美誉,7月平均气温低于长治、壶关、晋城等周边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在晋城各市县中排名第二。位于山西省级重点生态功能区,属于太行山南部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区,具有“山巍、水秀、林茂、田美”等特点。

  3.人文环境条件。历史背景和文化悠久,一是愚公移山、女娲补天等众多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的发源地之一。二是有白陉古道、黄围灵湫等重要的太行山历史背景和文化遗产。三是太行精神、锡崖沟精神等红色文化记忆的空间载体。四是南太行山区独具特色的乡土民俗与文化生态的传承地。

  民俗文化厚重,农耕文明悠久,传统音乐、传统戏剧、传统美术等遗产数量较多,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太行山区的厚重文化渊源。特色饮食丰富,有四小、四大、一壶酒、三道饭、八大碗。

  太行锡崖沟旅游度假区内旅游资源丰富,共8个主类、16个亚类、33个基本类型,有58个代表性资源单体。以“探美太行”和“峡谷康养”为主题,以太行绝景、峡谷生态、避暑气候、挂壁公路(锡崖沟精神)、道地中药、民俗文化等为主要度假资源,是集住宿餐饮、避暑度假、四季康养、户外运动、亲子研学、会议团建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度假区。

  一是成立“政府+管理机构”工作领导小组。由当地市、县政府牵头,以度假区管理机构为主体,协调任务相关职能部门,成立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工作领导小组,按具体职能牵头落实各项创建任务。二是成立具有统一独立有效的运营管理机构。实现“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把原来独自承担的行政管理职能和开发建设运营职能,转变为由管委会和公司一同承担。开发区发展规划、政策制定和社会事务管理由管委会独自承担;而建设开发、招商引资、园区运营服务等功能则由管委会和公司一同承担,从而逐步实现“政府+市场”的共治。三是制定实施方案和工作任务清单。制定“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实施方案”和“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工作任务清单”,明确任务落实、任务对接、任务督查三方面的有关要求。四是分解任务,责任到人,督察到位。逐项制定创建子方案和任务分解表,将任务逐条分解到人,度假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下设考核督察组按照工作任务清单,对“国创”各项目标进度进行全过程督查。五是广泛宣传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创建工作。提高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舆论声势,积极营造良好氛围。

  根据《旅游度假区等级规划区分》(GB/ T 26358-2022)和《旅游度假区等级评价细则》要求并结合度假区的实际条件和市场需求,明确度假区的建设目标和发展定位,编制度假区总体设计,并据此推进各项建设和开发活动。

  一是确保空间范围完整性。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空间四至要清晰,且与同区域范围内的国家5A景区范围不能重叠。

  二是确保用地合规性和合法性。对度假区进行土地资源的调查和评估,在此过程中应严格遵守国家和地方的土地管理法律和法规,确保用地符合规划用途和指标要求,注意生态红线问题。

  三是注重挖掘本地特色资源。应关注特色度假产品、文旅融合发展、度假公共服务、运营管理体系等方面。要有别于大众旅游、要有活动吸引、要有观光吸引物以外的吸引力来源,给予度假游客更大的舒适客房、更宽阔的休闲空间、更多样的娱乐活动、更优质的服务体验。

  四是最大限度地考虑未来发展和变化。度假区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在规划用地时,应预留一定的弹性空间,以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变化和需求。这包括预留用地、灵活调整用地布局等措施,以确保规划的可持续性和适应性。规划内容,展现旅游品质。

  五是注重规划落地实施。在新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背景下,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动旅游度假区走绿色发展的道路。坚持规划引领,做好规划衔接,明确与生态红线、基本农田、自然保护地保护等要求的协调性,确保在不踩“红线”的基础上合理布局设施项目,保证规划的可操作性。

  六是加快多元融合发展。新版《旅游度假区等级规划区分》(GB/T 263582022)国家标准通过定义确定了旅游度假区的“集聚区”性质,强调了丰富的度假产品在空间上集聚为组团的要求,是未来促进文旅产业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重要方向。度假区应加强资源整合,积极发挥“旅游+N”产业的优势潜力,推动度假旅游与休闲农业、体育运动、文化体验、中医药康养等业态融合发展。同时,在最大限度地考虑游客行为特征的基础上,在度假区的规划建设中,可类比社区“生活圈”概念,围绕主要度假住宿设施,为游客打造“步行刚需圈”和“步行体验圈”的度假空间,强化度假区的集聚属性。

  一是总体规划分解落地。根据《旅游度假区等级规划区分》(GB/T 263582022)和《旅游度假区等级评价细则》进行自查,深入剖析度假区在各项标准上的达标情况。若自查发现度假区在某些方面尚未满足等级标准条件,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紧密结合度假区的总体设计,制定有明确的目的性的建设方案,确保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目标实现。

  二是“对标”逐项提升。创建工作领导小组与专家技术组根据《旅游度假区等级规划区分》(GB/T 26358-2022)和《旅游度假区等级评价细则》进行自查自评,对失分项进行逐项分析,制定任务清单,坚持确定一项、提升一项、完成一项的总体方针。

  三是申报资料收集。申报材料是评估度假区是不是满足国家级标准的重要依据,所涉及的内容多,且需要图文并茂,需确立专人,建立台账,做好资料收集工作。

  四是定期专家审查工作制度。通过专家的专业相关知识和经验,对度假区创建过程中的各项工作做全面、客观的审查,确保符合法律和法规以及市场需求,来提升度假区的建设质量和运营效率。

  五是建立工作机制。建立并做好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工作督查机制,制定周调度、月调度工作会议制度,狠抓落实,提升工作效率和进度,全面落实旅游交通、公共服务设施、解说系统、度假接待、旅游安全、环境卫生、智慧旅游等体系建设和管理服务提升,逐项完善建设和整改提高。

  按照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创建流程,逐级向市级、省级主管部门递交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申报材料。申报材料包括,旅游度假区总体设计、自评报告及相关说明材料;其中,视频时长为3至5分钟,申报PPT不超过50页,主要从度假环境与质量、度假资源与产品、住宿设施与餐饮、度假服务与管理、市场结构与影响、经营状况与效益等方面对度假区进行简介。

  确保内容真实性和统一性。申报材料是评估度假区是不是满足国家级标准的重要依据,注重真实的情况的描述和分析,避免过多使用效果图,以确保申报材料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并且材料涉及某个内容会重复展现,需确保内容的统一性,每一份材料涉及重点不同,需做到不漏项、不错项。

  内容展现需图文并茂,并注重排版设计。材料是专家了解度假区的首要资料,因此图文内容需体现规定要求,多个角度展现其得分点,照片需高清有效,有理有据,不重复使用。注重排版的大方美观,展现度假区特色,留好“第一印象”。

  一是申报材料审查。省文旅厅资源初审,省厅通过后国家文旅部资源终审。二是线上答辩。申报材料通过后国家文旅部组织线上答辩环节。

  注重答辩礼仪及规范,掌握答辩技巧。参加答辩的团队需统一答辩服装,衣冠整洁庄重,仪容仪表得体。答辩时认真聆听,礼貌应答,语速适中,切忌答非所问,语言重复。在答辩过程中当专家提出问题以后,可以稍作思考,想清楚再回答。如果所提问题与事前准备的题目相似,也不应给考官一种在背题的感觉,应冷静思考后,有条理地作答,回答问题需抓住重点、层次分明答题。

  明确答辩人员。从管理机构到县级人民政府再到市级人民政府,每个层级的人员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有其特定的答辩要点。管理机构:资源概述与特色、规划与发展策略、管理与服务;县级层面:政策支持与保障、区域协调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市级层面:战略定位与影响、跨区域合作与联动、政策协调与支持。

  设定模拟答辩环节。根据评审内容和要求,多次模拟答辩环节。每次模拟答辩结束后,进行总结反馈,分析答辩中的优点和不足,提出修改完善意见和建议。通过一直在优化,提高答辩的质量和效果。

  建立答辩知识库。一是收集度假区相关的资料和信息,包括度假区的规划设计的具体方案、建设进度、资源状况、可持续发展措施等,确保资料的全面性和准确性。二是对收集到的资料做分类整理,按照不同的主题和内容做归纳。可以将资料分为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基础设施、服务设施等类别。三是结构清晰、内容简洁明了。

  一是制订迎检方案,进行迎检培训会议。联合创建办、度假区管委会、文旅体局等有关部门对度假区内的住宿、餐饮、商超、旅游咨询服务点、公厕、公共场所等做全面的迎检验收检查工作。应全面进行环境整改治理,关注细节,包括建筑风貌的整治、绿化提质、增设垃圾箱等,确保度假区整体环境整洁、美观。

  二是自查整改,制定迎检专项清单。进行自检,再动员、再部署、再落实,从细节着手,切实抓好整改工作。设计宣传折页、度假一本通等资料,更新户外广告牌,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增强度假区的文化氛围和吸引力。员工应具备良好的服务意识、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为游客提供热情周到的服务。同时,关注游客的反馈和意见,及时改进和优化服务流程。

  四是做好考核迎检工作。按照专家提出的意见和要求,加强完善,认线.公示阶段

  召开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工作总结大会,对创建工作进行总结,同时不断深化,创出特色,把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经验形成品牌推向市场,推进文旅产业快速发展。

  1.对标是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关键一步。必须严格遵循相关的国家标准和规定,进行自检和申报。度假区需要在每个方面,如基础设施、服务的品质、环境保护、度假产品、住宿等,都达到或超过国家标准及度假需求,以确保其能够很好的满足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各项要求。

  2.建立健全旅游公共信息服务体系。旅游信息服务为游客提供了关于目的地的重要信息,要使用规范的公共图形符号,导向要素齐全。在点位布局上,应在度假区入口和区内适当位置设置全景图以及导览图,正确标注度假区的相关信息。

  3.注意老幼病孕及残障人士的使用需求。在场地规划、建设中需提前考虑无障碍设施等配套设施的建设,包括坡道、卫生间等公共服务设施,严格依照国家有关要求进行建设。同时在业态布局、活动策划方面也进一步展现人文关怀。

  4.加大管理机构监督管理力度。进一步强化内部管理,严格依法监管市场秩序,确保游客权益与安全。严禁导致非常严重不良社会影响、发生较大旅游安全责任事故和出现重大违法违规行为。

  5.注重策划宣传内容,提升宣传力度及广度。建立长效新闻宣传策划机制,实行全媒体策划、全媒体联动、全媒体传播。重点选择国内、省内知名新闻媒体在重要节事、活动内容方面做宣传。同时,由于自然条件及建设内容而出现的信息变化,也需及时发布,不断的提高宣传力度。

  6.合理进行各环节的时间安排,明确工作责任。按照相关规范及要求,合理进行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等相关环节的时间安排,构建工作任务分解表,明确相关责任单位、建设要求、限定时间。其中建设时间需要结合具体的建设内容做工期排序,避免重复建设,造成浪费。

  提前谋划使总体设计适配创建工作,对标是关键且需严格遵循。度假区总规制定应秉持前瞻性与可持续性理念,在基础设施、服务的品质、环境保护、度假产品、住宿等方面要达国家标准及满足度假需求,以符合国家级要求;未来要预留弹性发展空间,以智慧化、绿色化为导向,注重空间与功能设计灵活性,以便融入新业态与活动。总规要建立健全旅游公共信息服务体系,提前规划无障碍设施配套,如坡道、卫生间等公共服务设施,按国家要求执行,在业态布局、活动策划上体现人文关怀。

  在总规执行与创建过程中,合理的安排各环节时间,明确工作责任。依相关规范要求,对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等环节合理的安排时间,构建任务分解表,明确责任单位、建设要求与限定时间,建设时间依内容排工期,避免重复建设,造成浪费。

  度假区创建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组建高效、互补、充满了许多活力的创建主体团队,全盘统筹创建工作。一是要明确创建的目标和定位,确保所有成员、组织、部门对团队的目标有清晰的认识,有助于小组成员集中力量达成创建目标;二是组建多元化的团队架构,通过发掘创建工作需配合的部门、伙伴,建立多元化、多学科的团队架构,以实现团队的高效运作和优势互补,从而能更好的适应创建工作带来的各项变化与挑战;三是明确角色的分工和职责,在创建过程中,每个成员部门都应该有自己专属的角色和职责。明确每个成员的职责范围,确保工作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避免工作重复或遗漏。 四是要有团队人才的培养和激励,充分调动团队积极性,创新队伍的核心能力是人才,要加强对创建工作团队员工的培训和激励,提升员工的业务水平和整体能力,同时通过制定与创建工作适当的激励制度,充分调度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创造性。

  在创建工作流程中,要引入防错机制,旨在减少人为错误,提升工作效率和产品质量。一是要强化宣传教育,加强度假区理论与技能的学习,形成培训机制;二是完善创建工作的管理制度,对创建工作中实施的重大决策严格执行法律咨询、法律支持、合法性审查制度,确保部门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等成为重大行政决策的必经程序。对创建过程中的重大事项决策全程记录,做到行权留痕、责任可倒查;三是健全监督管理体系,通过设立防错机制,对部门的创建工作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和评估,及时有效地发现并纠正错误,为创建工作流程的正确执行,创建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目前度假区创建工作发展迅速,但相应熟知创建全标准、全流程人才供给却不足,尤其是高端人才更是匮乏,这制约了度假区创建与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因此,一方面需要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鼓励校企合作联合培养专业人才,支持高校与旅业的头部企业深化产学合作,联合制定培养方案,探索各具特色的人才教育培训模式,提升度假区专业服务人才建设。另一方面加强度假区创建领域的人才教育培训,针对度假区创建工作,推动高校专家、研究院、设计院专业技术人员投身到度假区专业领域的研究中,开设相关学科专业,加快度假区教学资源建设,培养专门人才。

  为了增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文化渊源和市场竞争力,需深入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如历史遗迹、民俗风情及传统手工艺,并巧妙融入度假区的规划、建设及运营中,如通过特色建筑、景观及文化活动营造浓厚文化氛围。同时,开发文化主题酒店、民俗体验及非遗展示等创新产品,举办文化节、艺术展及民俗节庆活动,以丰富游客体验,提升文化吸引力。此外,加强与周边地区合作,共享资源,优化交通住宿等基础设施,实现区域旅游协同发展。推动旅游业与农业、体育、康养等产业深层次地融合,构建多元化旅游产业链,通过政策与市场双重驱动,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合作共赢,实现产业联动与全面发展。

  政策保障:度假区总体规划应成为度假区建设的指导文件,度假区的开发建设必须按审批后的规划进行,切实保证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制度保障:健全投诉制度、档案记录完整。受理投诉的机构设置、人员配置、渠道建设应落实到位。

  组织保障:确保度假区管理运营机构权责一致,强化整体运营。政府及有关部门对度假区开发建设进行监管,优化营商环境,加强市场监管巡查和执法监督检查等工作。

  资金保障:政府引导和企业投资相结合。可采取边投资、边运营的滚动式开发模式,避免大规模过度开发,影响相关企业资金链健康。依托各级旅游投资平台,通过成立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基金或鼓励旅游投资企业上市融资拓宽资产金额来源。通过税率等经济杠杆及适宜的优惠政策促使资金流向度假区。积极对接绿色金融、乡村振兴等政策性资金渠道。

  营销保障:制定系统的、富有创意的宣传推广计划并有效落实。采用短视频、新媒体等数字化经营销售的方式。举办主题鲜明、形式多样、游客可参与的线下活动。

  智慧化保障:主要活动区域覆盖高速无线网络。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服务和电子导览等特色服务以及在线预订、支付等电子商务支持。运用信息化、数字化技术上的支持旅游管理、统计和调查,运用新技术进行容量管理、资源管理、灾害管理、应急调度、精准营销、舆情监测等,有效指导决策。

  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创建是推动文化旅游产业高水平发展的重要引擎,也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键举措。通过对山西省首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太行锡崖沟旅游度假区的创建过程进行剖析,不难发现,度假区的成功创建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一个“先发展后整改”的逐步优化过程。这一过程中,不仅涉及到了规划制定、资源协调、生态保护、产品建设、服务提升、人才教育培训等多个角度的综合性工作,还在创建工作中遇到了人才短缺、专业化程度低、多方协同效率低、责权不清等挑战。

  面对创建过程中的人才短缺、协同效率低等挑战,强调了加强人才教育培训、明确责权划分、引入防错机制等解决方案的必要性。同时,随着旅游消费升级和市场需求变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需不停地改进革新产品和服务,强化品牌建设,以满足游客日渐增长的高品质度假需求。

  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是中国旅游向中高端休闲度假发展的必由之路,为引领山西文旅产业提质增效和融合发展提供了重要方法,推动了我国从旅游大国向旅游强国迈进。展望未来,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发展将更看重文化内涵的挖掘与传承,推动文旅深层次地融合;加强品牌建设与市场开拓,提升国际影响力;注重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共赢。此外,随着“旅游+”与“+旅游”模式的深入探索与实践,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将进一步促进多产业融合发展,为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作者单位:山西省文化旅游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3-2015 网站地图 www.yistone.com .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4009581号-1.